● 动态体验项目一:组合弯道
正如前面所说,这次的试驾极其短暂,全部是在大大小小的桩筒间完成的。第一个项目是组合弯道和直线冲刺的组合,虽说内容很简单,但考察的点还是比较准确,就是骏捷的操控性能。
新更换的自主研发自然吸气发动机在性能参数上要比原先的4G系列降低了一些,不过说实话这种个位数的差距很难在驾驶感受上体现出太大区别,我们使用的1.8升手动豪华版车型在直线加速部分表现中规中矩。
在相同价位区间横向对比中,很少能发现像骏捷这样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悬挂配备,加上宝马技术团队的幕后支持,骏捷的操控性能是其一大特色。在第一个弯道这种优势便凸显出来,车辆侧倾控制到位,车身状态很稳定。
紧接着是一个掉头的急弯,在这里车辆扎实的底盘表现能为驾驶者提供充沛的信心,让你敢于不做刹车动作并以一个相对较高的速度通过。当然即使悬挂结构再先进也摆脱不了物理定律的束缚,速度过快的话在弯心附近还是会出现转向不足的情况,我不敢贸然判断骏捷的极限跟普通家用轿车相比是高或者低,只是你会明显感觉到四条轮胎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紧贴住地面,车身动态一直相当稳健。
剩下的部分是一个接近90度的弯道以及直线冲刺,我们驾驶的是手动挡车型,因此只要挡位切换的合适,驾驶上不存在太大难度。1.8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有着不错的低转速扭矩输出,比原先三菱的4G系列更积极一些,只是5速手动变速箱前三挡的齿比跨度比较大,换挡时的转速落差很明显,需要适应一下这种比较激进的设定,同时整套动力匹配给人感觉爆发力略微欠缺。
● 动态体验项目二:麋鹿测试
第二个项目是大家经常见到的“麋鹿测试”。在欧洲和北美,经常会有麋鹿一类大型哺乳动物突然跳上公路,应对这种情况的紧急避让并且回到原车道的动作,就是麋鹿测试的过程。如果有ESP的帮助,车辆的极限会更高,失控的可能性会相对降低。当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这种测试的时速一般不会超过70km/h,如果用更高的速度来做这个动作,再先进的装备也很难保证不失控。
很明显主办方的意图是想让大家体会一下博世的ESP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,遗憾的是这项装备只提供给1.8T顶配车型。
进入避让区域前车辆要在直道上尽可能的加速,当然这么短的一段距离最多也只能提速到65km/h左右,紧接着车辆前方出现“麋鹿”,松开油门,不踩刹车,向左边快速转向。这时轮胎会瞬间突破极限,ESP系统的转向传感器和车身横向位移传感器将数据传送给数据中心,系统将判定出车辆转向不足,并对左后轮(如果是向右转则是对右后轮)实施单独制动,让车头向左偏移,形成足够的转向角度,避开障碍物。
紧接着向右转向,回到自己原先的车道内,这时传感器继续向系统传送数据,此时车辆处于转向过度的状态,因此系统会对左前轮(如果是向左转则是对右前轮)实施单独制动,限制车头的转向,使车身进入正确的前进轨道。
这一系列动作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,驾驶者在车内的感觉就是车尾很明显被控制了活动范围,而动力输出也被限制,在控制好起始速度的前提下整车不会有失控的危险。编辑也用之前的1.8升自然吸气手动豪华版车型试了这个项目,由于没有配备ESP,在回到原车道的过程当中车尾要活跃得多,难能可贵的是你仍旧能够依靠单纯的驾驶操作来把控车辆动态,也就是说2011款骏捷的可控性值得肯定。
● 总结
很高兴2011款骏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,有人说它的新面孔看起来不大协调,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,不过看久了发现还是挺耐看的。至于内饰方面,不管是用料做工都能令人满意。我相信现在的骏捷要比以前的更有亲和力,那些纠结于陈旧气息的准车主们再也不必为此惆怅了。
遗憾的是由于场地、时间的关系,没能对新动力、新变速箱进行更深入的体验,从现在掌握的信息来判断,骏捷的动力表现不是最强项,它最大的卖点还是在底盘悬挂的表现上,这种厚重扎实的操控感受在自主品牌车型中是很不多见的,正如标题所传达的信息,我相信只要你驾驶过骏捷,一定会被它行驶中表现出的质感深深吸引。
如何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,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与服务体验,将是零跑从“技术先锋”迈向“主流品牌”的关键跨越。
比亚迪海狮 07 DM - i 这款备受瞩目的全新中大型 SUV 即将在5月8日正式上市,那就让我们一起提前来了解一下这款车的魅力所在。
之前雷总说过,说YU7应该在今年6、7月上市,离现在最近的大规模车展,应该就是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了,地点在深圳。要知道,华子和迪子的总部都是在深圳哦,如果真选择在这次的车展亮相,那真是纯纯的贴脸开大了,你们觉得咱们军儿干得出这事吗?不管怎么说吧,雷总、化哥,咱上点心吧,真的是“火”烧眉毛了。说到“火”,那咱今儿就聊聊小米YU7,为什么这么“火”,YU7到底有啥昂,非得等着YU7。
五一大家都放假了,就你长城拉着自己老板做直播啊,还给我们魏总放第三排了,你们是真能“坑”自己老板啊!之前高山预售的时候,穆峰总就说,长城打死也不做增程。这回魏总也表态了:我们长城就没有规划增程这个技术,我们所有的动力都是混联技术。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魏总固执,要知道一台增程器成本也就几千块钱!
当下,电动汽车那可是占据着媒体头条,仿佛大家都觉得,通往更清洁未来的路就只有全面电动化这一条道了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全球最畅销品牌、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长期领军的丰田汽车公司,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。